
虽然我回答过,但是我还是要说清高宗乾隆帝绝对是被后世误解最深的皇帝。
因为在各种野史和民间传说里,乾隆帝是一个非常喜欢寻花问柳,喜欢各种美食的风流皇帝。
但是真实历史里乾隆帝是一个极其循规蹈矩,生活极其乏味的人。
首先说说乾隆帝的吃,好几年前著名作家马伯庸曾经说过乾隆帝简直成了中国美食地图,好像天南地北没有他不爱吃的东西,也没有他没吃过的东西。

(乾隆美食地图)
但是,我们看清宫档案,尤其是膳食档案就能发现,乾隆帝是一个在饮食上非常保守的皇帝。
他的爷爷康熙帝很喜欢吃野味,所以我们在档案里经常能看到吃老虎、熊掌等野味,而是一次性就是好几十斤。
乾隆帝在饮食上没有任何出格的地方,喜欢吃的就是鸡鸭和猪肉,牛羊肉吃的都不多,更不爱吃海鲜。
他只是喜欢苏州厨子烹饪猪肉的方法,但是他真不喜欢吃南方菜。
这一点,他还不如慈禧,慈禧晚年还能吃点海鲜,虾什么的,乾隆基本上是不吃这玩意儿的。
更重要的是真实历史上的乾隆帝,真不好色。
甚至这一点比他爹雍正帝差远了。
从清宫档案看,康雍乾三代皇帝里拥有最多妃嫔的皇帝是康熙帝。
根据相关档案,康熙帝一共有66位获得格格以上称号的妃嫔。
而雍正帝一共有29位获得格格以上称号的妃嫔。
乾隆帝则一共有41位获得格格以上称号的妃嫔。
在算上这三位皇帝在位时间: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雍正帝在位十三年,而乾隆帝在位六十年。
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康熙帝平均每年纳1.08位妃嫔,雍正帝每年纳2.23位妃嫔,而乾隆帝每年纳0.68位妃嫔。

最后,真实历史上乾隆帝其实没有什么明显的爱好。
康熙帝喜欢打猎,雍正帝喜欢炼丹,乾隆帝既不喜欢打猎也不喜欢炼丹,似乎也就是写诗,但是乾隆帝后来自己说,他写诗主要是宣传朝廷的政策以及弘扬传统道德。
换言之,乾隆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动物,他写诗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
,在历史的进程当中,封建社会当中的皇帝首当其冲,为史家所瞩目,就我所理解,在被后人所误解的帝王当中,唐高宗李治可算其中一位。

李治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在整个唐朝皇帝当中序列第三位,可以说是承先启后,但是,后世的人们多认为唐高宗李治性情孱弱,无所作为。

可是,考究其所作所为,觉得唐高宗李治绝对是不同凡响,其文治武功在整个唐朝屈指可数,难以埋没。
一,晋身艰难,逆袭成为一匹黑马。
做为太宗皇帝的第9个皇子,身患风痹之症的李治最初并没有丝毫胜出的希望。当然,太宗皇帝也不会垂青于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九。
当时的太子李承乾赫然居其位,魏王李泰深得太宗宠爱,加之诸皇子各揣心腹事,而晋王李治只是秉持老老实实的态度做人、行事,不敢越雷霆一步。
结果,李治反而成为太宗的继承人。
二,文治武功,为有唐一朝之极
唐太宗辞世之后,李治即位,是为高宗皇帝。在政治上,李治中规中矩的谨守其父李世民制定的大略方针,随时掌握、体察民间疾苦,与太宗指定的元老重臣们一起工作得很愉快,尤其勤政爱民。

唐高宗虽然表面上身体孱弱,为人谦和,可是,在国策施行上却是十分有力度。
唐永徽六年,高丽与百济合兵,向新罗发起攻击,试图灭掉与唐友善的新罗。

新罗一边勉力抵抗,一面飞马请求唐朝廷出兵相救。高宗李治及时地派出唐军,直接攻击高丽与百济,这期间,唐军不但击败高丽与百济,而且大败倭国援助百济的军队,然后,尽数收高丽与百济之地,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唐军数战,赢得了东线的太平。

随后,唐高宗在位期间,击败了西突厥的窜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宗对于吐蕃势力时刻不忘给予打击,在西南地区,与吐蕃征战几十年,巩固了唐朝的西边,所以,纵观唐朝疆域,高宗时期最为壮观、辽阔。

唐高宗李治的历史作用之所以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是因为他上承唐太宗李世民的光焰,下为妻子武则天的武周皇帝光芒所映照,而唐高宗李治居于这二人之间,反而显得无足轻重了。
,我认为是秦始皇
一,他统一了六国,维护了华夏的统一!为整个华夏王朝奠定了基础!

二,他建立了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国家,虽然不完善,但是二千年帝制由他开创沿袭!

三,统一度量衡!明确了度量标准!

四,统一了文字,为华夏文明传统文化发展奠定了传承基础!

很多人说,他焚书坑儒
大一统国家就要统一标准与目标,我相信任何朝代文化主流思想都是政府主导的!他没错,他错的是开创了第一次去引导思想潮流!打击反对、异端、不适合统治管理的思想是正常王朝都会去做的事!否则也没有和谐这个说法了!思想的泛滥是分裂混乱的源泉!作为统治者他没错!刘邦删改历史、汉武帝独尊儒术、唐太宗美化史书、成吉思汗灭了多少文明、康熙乾隆文字狱、民国新文化运动等等!大家都一样!

很多人说他暴虐
他不是暴虐,他是没安全感,人人要杀他,他肯定要防备,要还手了!
你们说他修长城、修阿房宫,修长城不是为了抵御匈奴吗?不保家卫国了吗?修阿房宫,是他自己住了,美国经济危机不是要带着老百姓修基建吗?这不是创造就业吗?你们有钱了不是还想买房子住别墅,迎娶白富美!秦始皇也是个人啊!

我觉得是宋仁宗!主要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太高了,“宋之英主,无出仁宗”,“千古第一仁君”给予了非常高非常高的评价。那么,宋仁宗这个皇帝他到底干成了什么大事?

他13岁即位,坐了42年皇帝,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待臣僚、侍从宽厚。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善待士大夫,然后就被士大夫吹了天花板,文人最毒!
明朝王夫之认为赵祯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让下面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结果什么事也办不成。然后就因为善待士大夫,被吹成了千古第一仁君!
庆历新政他是支持

的,然后因为文人反对,不了了之!
对西夏之战,屡战屡败,损兵折将,死伤几十万人,最后还是让西夏独立了,还给岁币!文化繁荣,武备不行!
农民起义,土地兼并,冗兵,冗官,冗费自仁宗起,越来越严重,仁宗开新政了,却不能坚持下去,结果瞎折腾!
最重要的竟然无后,帝系旁落,这算不算不孝呢?
总之,我认为宋仁宗是被后人误解最深的,因为他的形象太正面了,而实际上他的最为廖廖,算是平庸了!士大夫吹嘘他吹的太厉害了!
,宋理宗赵昀。他在人们的眼中基本上是以一个昏君的形象出现的,但是实际上改变南宋国运的恰恰就是他。

在宋朝十八位皇帝中,宋理宗赵昀出身最为卑贱,血统也最不纯正,然而他却统治了四十年。有人说他北伐灭金的壮举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君主,也有人说他的荒淫断送了宋朝的江山;有人说他是南宋一百五十多年里最关键的君主,也有人说他是庸才。在世人眼中他的形象相差非常大,也因此宋理宗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一个永恒的话题。
赵昀是宋宁宗的远房堂侄,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十世孙。赵昀的父亲赵希瓐与皇室血缘十分疏远,赵希瓐没有任何封爵只当过九品的小官,其生活与平民无异,因此赵昀出身在一个没落的皇族家庭。然而就是这个出身低微的赵昀在宋宁宗无嗣、沂王无后以及非常复杂的宫廷斗争的环境下于1222年入宫继承了沂王王位。
1224年宋宁宗去世,在史弥远的一手操纵下赵昀成为了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从此开始了四十年的执政生涯。宋理宗在位的四十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史弥远擅权时期(1224年——1233年),这个时期的宋理宗少有作为;第二个时期是宋理宗改革时期(1233年——1253年),这个时期的宋理宗已经亲政并进行“更化”;第三个时期是宋理宗怠政时期(1253年——1264年),这个时期的宋理宗贪图享乐、荒废政事。

由于成长在民间,相比起其他贵族赵昀有不少的阅历,加上比较聪颖含蓄,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赵昀对皇室生活和宫廷斗争有了更深的了解,于是精明的赵昀在面对权臣史弥远时,为了保全自己就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沉默态度,直到史弥远去世后宋理宗才得以亲政。
亲政后的宋理宗改元为端平,为了解决南宋朝政腐败、经济濒于崩溃和蒙古崛起的内忧外患,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政治上罢黜了梁成大、薛极、莫泽、李知孝等佞臣,先后召回了被史弥远排斥的真德秀、魏了翁、李埴、徐侨等较有才干的大臣,同时惩办了一批不法官吏,又通过奖廉惩贪、严格升迁制度、禁止没有取得做官资格的白衣摄职、防止举荐中的循私保举、取消堂除陋规来消除官吏冗滥的腐败现象;在军事上与蒙古联合灭亡金朝,同时利用蒙古内部动荡的政局加强了对蒙古的防御,有效地抗击了蒙古;在文化上崇倡日益兴起的理学并使其官学化以此来收拾人心、巩固更化图治,加深了南宋的统治基础。这使得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南宋王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这一时期史称“端平更化”。
围绕着端平更化,最重要的是财政改革。首先是整顿楮币,宋理宗通过回笼楮币来提高楮币信誉并停止发行新会子的方式来缓解局面;其次是节约开支,宋理宗应朝廷上下的要求通过减少自己的俸禄、多次下诏节约宴会和加强官员考核的努力来减少费用;最后是改革盐政,通过在一些地区罢盐钞行官办官卖和收集浮盐并禁止私贩的手段调整榷盐。
如果说整顿楮币对稳定币值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系列节约措施的实行或多或少地缓解了部分财政压力,那么对盐政的整顿则因为卖盐官吏的作弊和勒索使百姓不满同时因为浮盐的收集加大了财政困难。因此财政改革是有利有弊。
当端平更化随着时局的变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而在争吵声中草草收场后,宋理宗也逐渐失去了之前的进取心,宋理宗后期由于战事的频繁和财政的恶化,宋理宗为了应对危机开始推行公田法。所谓公田是指没收的不法官僚和逃户的田地、江河淤积的沙田和军队开垦的营田这些国有的土地,在公田法推行的过程中,官僚、地主的多次欺瞒并压迫贫苦农民们,导致最后不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为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宋理宗在位的四十年里,初期的隐忍和中期的改革都是应该肯定的。端平更化给垂危的国家打了一剂强心针,延缓了南宋灭亡的进程,但端平更化是在南宋积弊已深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声势很大,但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改变南宋走向衰落的趋势。对于宋朝的存亡而言,宋理宗有功也有过,他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毁誉参半”这个词语或许才是我们可以给他的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